“薰衣草,碧水灣,青山環(huán)繞著葡萄香,風車轉(zhuǎn),花兒笑……”云南省彌勒市東風韻小鎮(zhèn)萬花筒藝術(shù)館里,歌手鐘牧龍一亮嗓子,游客們紛紛圍攏上來,駐足聆聽。來自重慶的游客王阿姨感嘆,“這小伙子唱的不就是東風韻,不就是彌勒城嘛!”
眼下,彌勒這座滇南小城,正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城里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園”,讓人流連忘返。“彌勒把城市的空間留給了市民。”鐘牧龍把家安在了彌勒。
雖處高原,彌勒卻是難得的水鄉(xiāng)。甸溪河畔,白鷺展翅,椰樹成行;岸堤廊道,草木茂盛,徜徉其間,心曠神怡。彌陽街道祿豐社區(qū)支部書記李永德說,以前的河道既窄又彎,接連下雨就會鬧水災,“以前這個時節(jié),我們都在忙著打壩防洪呢,哪有功夫接待游客。”
2017年,彌勒開始對甸溪河開展綜合治理,治水、治污、治景、治村,涉及河道64公里。“還河于民,是治理的原則。”彌勒城市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的王彥菲說,“項目一期已投資4.7億元,完成了8.3公里的河道治理,初步形成融生態(tài)廊道、濕地公園、旅游休閑一體的城市生態(tài)空間。”
正是午餐時分,祿豐小學校園里一片歡騰,一年級的小朋友吃完飯在水池邊洗飯盒。水池的另一頭就是學校的景觀長廊和文化墻,火紅的三角梅掛滿藤架,一簇簇萱草花在草地上綻放,白墻上書寫著先賢們的教誨。“我們的學校可美啦,我們就像在花園上學!”小朋友得意地說。學校與甸溪河一路之隔,治河也治村,當?shù)鼐C合整治投入30萬元對祿豐小學進行了美化提升、改造。
彌勒親水,更親人。入夜,皓月當空,夏蟲低鳴,湖泉生態(tài)園里,沿著湖堤漫步,夜跑的人三五成群,夜釣的人三三兩兩,享受閑適、安靜和自得。這1700余畝的人工湖造就了彌勒水鄉(xiāng)底色,也給彌勒市民提供了康養(yǎng)、健身、怡情的好去處。
車水馬龍的彌勒市區(qū),建起了座座“口袋公園”。髯翁路與彌勒大道交會口的一角,濃密的柳蔭下,浮萍隨風而動;磊磊的山石旁,一株株紫棉木、楓樹在挺拔生長。從緊鄰的寫字樓出來,兩三分鐘就可以走進這方清幽、安靜的“小世界”。在彌勒,這樣的大小公園共有21座。
太平湖森林小鎮(zhèn)、東風韻小鎮(zhèn)、可邑小鎮(zhèn)和紅河水鄉(xiāng),一個縣域內(nèi)有4個省級“特色小鎮(zhèn)”。彌勒在更新“面子”的同時,也沒有忽略提升“里子”。2014年以來,全市投資121.68億元,累計實施棚戶區(qū)改造17509戶,改造面積約211萬平方米;2019年以來,投資3.3億元,實施老舊小區(qū)改造,涉及3890戶,改造面積約43萬平方米。
占地3平方公里的太平湖森林小鎮(zhèn),林木蔥郁、花草芬芳,是名副其實的“大氧吧”。草地上,“快樂舞龍隊”的大爺大媽們舞起來。如今讓老人們?nèi)绱碎_心的地方,曾是一片石漠化荒山。項目運營負責人侯志鵬介紹,太平湖投資有限公司從2016年底開始石漠化治理,采取客土改良、植苗造林、環(huán)湖整治等方式,構(gòu)建了200余個景觀小品、種植了花卉苗木506萬株,已完成5000余畝荒山的治理,重塑了太平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彌勒是彝族三弦舞“阿細跳月”的故鄉(xiāng)。圍繞可邑古村打造的可邑小鎮(zhèn)保存著原生態(tài)的彝族文化。走進可邑古村,迎面墻上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壁畫,記錄著彝家人的婚戀、娛樂和四季生產(chǎn),村里客棧炊煙裊裊,酒吧人來人往……小鎮(zhèn)營運者沒有將居民遷移出去,而是將300多戶、700多人留在村里照常生活,安排大伙在旅游公司上班,讓古村始終保持著古樸但又鮮活的文化風貌。
就像“阿細跳月”從原始的“跳火神”“跳豐收”演變成如今的“跳幸福”一樣,彌勒人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近十年間,彌勒建城區(qū)面積擴大近1/3,達24.13平方公里,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提升了1.2個百分點,達44.8%。城市在長大,城市在變綠,市民的宜居空間也在不斷擴大。
記者 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