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1-02-19 09:49:09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馬思猛看來,馬衡有一個理念:中國一切歷史留下來的文物、文獻,都應該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家保管,“他的后半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奮斗。”時光倒流幾十年,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史上曾有過一件大事,即“故宮文物南遷”,馬衡正是親歷者之一。

他也是故宮博物院的第二任院長,曾和故宮人一起盡己所能保護文物。在最近出版的《馬衡年譜長編》中,對此也有記錄。在該書編著者、馬衡長孫馬思猛的講述中,彼時的馬衡和故宮的故事,也逐漸清晰起來。

沒有學歷的金石學家

馬衡畢生致力于金石學的研究,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qū)”。他出生于1881年,父親當時是一位縣令。他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經(jīng)常跑到縣衙旁邊的書肆看書。經(jīng)二哥馬裕藻介紹,馬衡考入當時的新式高等教育學堂南洋公學,但沒有正式畢業(yè)。通過別人撮合,馬衡娶了上海“五金大王”葉澄衷的二千金葉薇卿為妻。

“岳父家資巨富,為馬衡金石學研究提供了所需的資金,讓他在生計上沒什么后顧之憂。”馬思猛說,馬衡喜好研究古玩,廣收碑帖拓片以及古籍,苦習書法篆刻。后來受聘于北京大學,“他沒什么學歷,基本靠自學。”

后來,宣統(tǒng)皇帝溥儀被驅(qū)逐出宮,沒多久,臨時執(zhí)政府頒發(fā)命令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馬衡以金石學家身份和北京大學的許多教授一起受聘于善后委員會,參加點查清宮物品工作。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馬衡被推舉為臨時理事會理事,兼任古物館副館長。馬思猛說,從建院初期至1934年正式任院長期間,馬衡不在故宮領取薪資,是義務服務。

大遷徙!故宮文物開啟南遷之旅

在擔任故宮古物館副館長幾年后,馬衡于1934年正式接任院長一職,辭去了一切社會工作職務。此外,他也親身經(jīng)歷了浩浩蕩蕩的故宮文物南遷。“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院史上的一件大事。“九·一八”事變后,華北形勢告急,為避戰(zhàn)火,保證國寶安全,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文物的精品南遷。

對圖書、文獻、古物三館來說,裝箱難度大不相同,古物館最難:裝得不好,文物就容易破損,例如瓷器。在馬衡主持下,古物館的職員一起想辦法,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比如國寶石鼓,原存于國子監(jiān),由故宮博物院代運。十個石鼓,一個大約有一噸重,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風雨,石皮與鼓身已分離,稍不小心,石皮就會剝落下來。”馬思猛說。他查閱了許多資料后發(fā)現(xiàn),馬衡在請教很多古玩商后,決定用高麗紙把石鼓糊起來,用棉被包扎,再捆上稻草繩,確保石鼓安全。此外,他還親自監(jiān)運一批南遷文物抵達上海。

文物到哪里,人就到哪里

1934年,馬衡正式接任故宮院長一職。彼時,文物南遷已告一段落,上任后,他立即組織開展對故宮博物院留北平文物的清點及南遷運滬文物的點收工作,做了詳細記錄。他也在為建立南遷文物的保存庫呼吁努力。《馬衡年譜長編》的序言中提到, 1936年3 月,南京朝天宮保存庫工程動工,8月完工。這座三層的鋼骨水泥建筑,存放著從上海轉(zhuǎn)遷的故宮文物?墒,國寶們沒能就此安定下來。“七七”事變后,南京形勢日趨緊張,故宮博物院的南遷文物便奉命再向西南后方疏散,或稱“西遷”。

“這次西遷分三路進行,也有分別隨同西遷文物到后方的故宮工作人員,負責文物的日常保管與維護。馬衡主要在重慶負責統(tǒng)籌調(diào)度,文物具體的存放地點由他反復實地考察后確定。”馬思猛介紹。他說,為了保留這段戰(zhàn)亂期間故宮部分精品文物遷徙的完整史料,馬衡特命歐陽道達負責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有文物遷徙全過程,以備將來對國家和國人有所交待。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人們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在峨眉負責文物保管工作的是那志良,由于家尚在北平,家里的生計一度成了問題,他便寫信給馬衡,要求回北平。

“馬衡便想把自己家里的東西盡量出售,賣了錢給那志良家里用。他寫信給當時的故宮總務處長張庭濟說了這個想法,但最后沒有實現(xiàn)。那志良被打動了,再也沒有提過要回北平。”馬思猛覺得,那時故宮人也一直有一個信念:文物到哪里,人就到哪里。

把故宮當成家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馬衡主持故宮博物院復原與西遷文物東歸的工作。“他原本主張文物直接回北平本院,但國民政府行政院未予理采馬衡的意見。”馬衡心里明白,文物回遷北平故宮已無希望,便把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工作交由古物館館長徐森玉主持,自己留守北平主持故宮本院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國民政府電令馬衡選故宮本院精品文物運往臺灣,多次來電催促馬衡裝箱,分批空運南京。但馬衡卻以裝箱的精品文物要先列清單上報為借口拖延,并再三囑咐員工,文物很嬌嫩,裝箱時一定要小心,絕不能著急。”馬思猛說。

借口“機場不安全,暫不能運出”,馬衡盡力拖延,一直到交通中斷;到后來,他下令將故宮對外交通全部關閉,選裝的文物精品一件都沒能運出去;本人也借口身體患病,拒絕赴臺。北平解放后,馬衡繼續(xù)留任故宮博物院院長,1952年調(diào)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在這一年,他將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獻故宮博物院。

“他把故宮博物院當成家了。溥儀帶出宮的文物流落民間,馬衡就多次向行政院提議撥款收購。”馬思猛說,馬衡去世后,家屬又遵其愿望,將他多年收集的全部文物也捐獻給國家。幾十年時光過去了。在馬思猛看來,馬衡有一個理念:中國一切歷史留下來的文物、文獻,都應該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家保管。“他的后半生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奮斗。”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