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中沉醉于桂華流瓦和酒朋詩侶的人們,忽被一個轉爆朋友圈的帖子擊中――《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許多讀書人瞬間風中凌亂。
按這帖子的表述,詞典和新版教科書們正悄悄為“白字先生”正名:“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衰”不再讀(cuī),而讀(shuāi)了;“遠上寒山石徑斜(改讀xié)”,“一騎(改讀qí)紅塵妃子笑”……還有確鑿的“鑿”,原讀(zuò),后改為(záo);“粳米”的“粳”原讀“jīng”,現(xiàn)在要讀“gěng”……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正音”,如今要被“別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專家們陳述如此“修正”的理由,“就比如說‘確鑿’的‘鑿(záo)’字,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這讓大家愈發(fā)不淡定了。
莫非語言文字的改革,對字音的究詰,竟要倚多為勝?這一回合,難道可以坐視三人成虎、曾參殺人,李鬼竟真能取代了李�Q?
對此,朋友圈連片“驚呼”甚至“驚恐”:“讀別字的人多了,別字便成了‘正’字?什么邏輯!”“干脆把‘鴻鵠’的發(fā)音也改成‘鴻浩’吧,這個也錯的多”,“考試可以改成投票制,ABCD四個選項,哪個支持的人多哪個就是正確答案?”上海一位語文老師出身的小學校長憂心忡忡,“以后小學取消多音字學習吧,省得教錯,反正我是教不來了!”
這一切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
澎湃新聞刊出一則報道:《咬文嚼字》主編稱這是一則“假新聞”,提及的大部分內(nèi)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fā)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fā)布。今后正式發(fā)布的應該不完全和《征求意見稿》一樣,專家說,“也許網(wǎng)友擔心的‘讀音改動’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在正式發(fā)布的《審音表》中,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
聽了權威的“也許”,卻依然讓人“擔心”。“審音表”的征求意見稿,已經(jīng)出籠兩年多,社會上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了解。而這些看似荒唐的“別字”上位,“也許”不會有,然而“也許”會有啊!征求意見有沒有廣泛性、科學性和嚴肅性?眼下的“嘩然”,正是提醒國家語委的“正式發(fā)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語言文字從來都是變動不居、與時俱進的,當然不能抱殘守缺,全依祖宗,一字不能易。否則,我們“也許”仍在之乎者也和繁體字中呢喃沉浮呢!魯迅當年吐槽過一位名人說錯成語,把“每下愈況”錯說成“每況愈下”,所表達的意思也滿擰。眼下,“每況愈下”早已成為正確的成語了。這也說明,“約定俗成”確實可以成為語言規(guī)范新創(chuàng)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規(guī)范使用語言文字,代表著國家尊嚴和文化傳承,茲事體大。如果少了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在改動時隨意性太強,會帶來簡單粗暴、雜亂混淆甚至人文歷史的斷裂。語言文字的改革,要兼顧歷史流變、地域融合,要注意外來語言的吸收轉化,也要尊重約定俗成。但這并不是說,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漢字,就一定要向“錯誤的大多數(shù)”屈服。
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這樣的名句,幾乎是每一代小朋友開蒙必讀,這個讀音不僅合轍押韻且渾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讓晚唐七絕圣手杜牧陷入不會“押韻”的窘境。久而久之,我們的后人還怎么體會唐詩的鏗鏘優(yōu)雅、宋詞的婉轉清麗?怎么告訴孩子某處讀音的別扭該由誰來負責?
曲高和寡,不意味著只能讓“曲”走“低”,相反,可以通過努力,讓“曲高”而“和眾”。時下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jié)目的日漸流行,證明了這種努力的有效。當小選手們已經(jīng)很有腔調地誦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cuī)”之際,我們卻要坐視某種文化上的釜底抽薪,讓孩子們忽然“衰(shuāi)”得不知所措?讓兢兢業(yè)業(yè)的廣大語文教師失了準繩?讓語言傳承沒了沉著有序的步步相依?
茲事體大,且請廣開視聽,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