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古代雨天“穿搭指南”

2019-08-29 11:02:0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編輯:吳巧薇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夏、秋雨水增多,各種雨具的出場率也大大提升。今天,雨傘、雨衣、雨鞋應有盡有。如果在古代,遇到雨天該怎么“武裝”自己呢?你可以身披“袯襫”“油衣”,頭戴“斗笠”“油帽”,腳穿“油靴”“油鞋”,當然,還少不了那一把韻味無窮的“油紙傘”……今兒,就跟大家聊聊古代的雨具。

古人較早使用且使用范圍最廣的原始雨衣是“袯襫”(音同“博士”),《國語·齊語》里記載,“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體涂足,暴其發(fā)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這是齊國農民遇雨天做農活時的裝束,可見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這種原始雨衣。

至于后來演變成“蓑衣”這個名字,是因為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將其解釋為“蓑襞衣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證俗文》亦稱:“案袯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制作袯襫的材料多種多樣。制作據宋羅愿《爾雅翼》:“袯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有不錯的防雨效果。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制作袯襫的上好材料,其葉似棕櫚,掌狀分裂,呈扇面形,人們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稱“葵衣”,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按粵俗,以葵衣御雨!锻ㄖ尽吩疲盒聲芽浔咀魃,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種油葵,出陽江恩平,性柔,止可作蓑笠。”除此之外,還有用藺草、白玉草編制成的蓑衣。

除了避雨效果好之外,袯襫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解放雙手。因此,許多勞動者都對其青睞有加,無論雨天還是雪天都將其穿戴出門,張志和的《漁歌子》和柳宗元《江雪》即可印證這點,而且在不少古畫中,蓑衣也是釣魚者的“標準配置”。

除了用莎草、蒲葵來制作的蓑衣外,在古代,還有用絹絲制作、外涂油脂的“高級雨衣”。這種雨衣又被稱為“油衣”。油衣避水性極好,與現(xiàn)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由于這種雨衣材料比較“高級”,所以油衣多為達官貴人所用。據《宋會要輯稿》,北宋皇家設有各種制作器具的作坊,其中就有“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都愛穿油衣,《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宋都城情形:“遇雪,公子王孫賞雪,多乘馬披氈笠,人從油絹衣。”

不過到了明清時,油衣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竇氏油衣”。清張子秋《都門竹枝詞》稱:“雨衣油紙家家賣,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竇家我也竇,女娼男盜盡由他。”因為竇氏油衣好賣,還出現(xiàn)了“山寨”的竇氏油衣。

到清朝時,防雨服裝更為豐富,除雨衣外,還有“雨裳”,從皇帝到百姓都穿,以顏色區(qū)別等級!洞笄鍟洹芬(guī)定:“皇帝雨裳,明黃色,油綢,不加里,左右幅相交……”民間還出現(xiàn)了“雨裙”,用油布制作,使用時裹在褲裙外面。李海觀小說《歧路燈》中提到:“我無事不來,今日特來問譚爺借雨帽、雨衣、雨裙,俺家里要走哩。”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