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粉絲、一撮千張、八九片薄豆干,切成細絲的娃娃菜和白蘿卜,加上十來個圓溜溜的綠豆丸子,瓷碗里滿滿當(dāng)當(dāng)、清爽好看。舀一勺慢火熬好的高湯往碗里一澆,只聽“滋滋啦啦”一片響,熱氣和香氣同時升騰而起、撲面而來,口水頓時溢滿嘴巴。那小巧的綠豆丸子在熱湯中一點一點漲大,仿佛在吸收湯汁的美味,真有趣兒。廚師卻不管這些,手握菜刀“噔噔噔”切碎一把蔥花、一把芫荽,動作麻利地往湯碗里一撒,抬起頭拖長了聲音高喊:“綠豆丸子湯一碗,不加辣,好嘞——”
在我家鄉(xiāng),每到梔子花開放的季節(jié),街頭巷尾的小吃店、小食攤便開始出售綠豆丸子湯了。炎炎夏日,魚肉葷腥吃不下去,綠豆丸子湯便成為人們的首選。這湯營養(yǎng)搭配合理,味道清爽可口,賣相好看,價廉物美,更有消暑解膩等優(yōu)點,因而深受人們喜愛。
想要把綠豆丸子湯煮得好吃,有兩個關(guān)鍵要素:一是綠豆丸子,一是湯。我家鄉(xiāng)的人們制作綠豆丸子,是用綠豆粉摻上面粉、蝦皮、蘿卜絲、綠豆芽、碎木耳,加水和勻,團成一個個桂圓大小的丸子,然后用豆油或花生油炸熟,晾干、保管好,想吃的時候隨時拿。湯,是用雞架或大骨頭(加點口蘑也可以)慢熬出來的高湯,滋味鮮美至極。素的綠豆丸子吸收了葷的湯汁,清、醇、細、潤,香氣四溢而不油膩。
記得小時候,庭院中的梔子花一開,媽媽就要和奶奶一起制作綠豆丸子了。她們一個磨豆粉,一個切豆芽、蘿卜拌料。面團和好后,媽媽把鐵鍋洗干凈、瀝干,倒上豆油,起火熱油。奶奶在案板上團丸子,她眼明手快,動作利索,不一會兒就團好十幾個,整整齊齊排在長盤子里,像士兵一樣。媽媽和奶奶一邊干活一邊拉家常,炸鍋聲伴著說笑聲盈滿廚房,惹得窗前的梔子花都趁著微風(fēng)好奇地把頭探進窗來看看熱鬧。這幅景象既美又溫馨,洋溢著濃濃的溫情,以至于我每次吃綠豆丸子湯,腦海中都會情不自禁地浮現(xiàn)出來。
后來我到外地讀大學(xué),那個城市沒有綠豆丸子湯,每到夏天,因悶熱煩渴而變差了的胃口,格外渴望一碗淡而有味、生津解暑的綠豆丸子湯。我讀唐魯孫先生的《北平的獨特食品》,內(nèi)中提到“炸豆粉素小丸子”,吃花椒鹽水的鹵煮炸豆腐時放上幾顆,既能解渴又能擋饑,清淡爽口,滋味綿長。唐先生到臺灣后就再沒吃過炸豆粉素小丸子,因為沒人會做。那股思念之情打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我感同身受。
安徽淮南 趙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