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從何處來,拂水復(fù)驚梅”,尋春,尋一縷梅香幽幽。冬去春來,正是賞梅好時節(jié),在皖南歙縣的一處山谷,和煦的暖風稍一吹拂,便帶來了春的氣息,紅粉梅花開不盡,繽紛春色滿枝頭。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只賣花,不打漁”的賣花漁村,隱匿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雄村鎮(zhèn),地處山水畫廊新安江上游,于一片崇山峻嶺中,珍藏著獨有的靜謐溫婉。“青磚小瓦馬頭墻”的徽派建筑好似從山間流淌而下,在漫山遍野的紅梅林中生根發(fā)芽,繪就了一幅寫意水墨的畫卷。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賣花漁村本名洪嶺村,因其秀麗的山水景色,被稱為歙縣第一村。從空中俯瞰,村頭尖尖狀如魚嘴,村腰漸寬如魚肚,村腳房屋向兩翼展開,如魚的剪刀尾。村人大多姓洪,喻水洶涌,魚得水則生機盎然,故在魚字邊加三點水,稱漁村。村中家家戶戶以養(yǎng)賣盆景為生,因而改名為賣花漁村。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春日游,梅花吹滿頭。駕車穿過層層“紅霞”爬至山頂,抬頭便能望見一座牌坊,上書“賣花漁村”四個大字。二月中下旬,正是這里最美的時節(jié),競相開放的梅花綿延百里,從高處回望,梅花一瀉千里,燦若云霞,如夢似幻,美得壯闊而震撼。山野清江,和風暖陽,無不醉倒在氤氳梅香之中。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沿著古樸幽靜的村中小道,信步而行,梅韻無需尋訪,骨里紅、二紅、玉蝶、綠萼......種種沒聽過的、叫不出名字的梅花品種,都在眼前爭相盛放,綻放出一片徽州最浪漫的色彩,為整個村莊添了一分柔情。
對于村中的先祖來說,此地確是他們精選的世外桃源。相傳唐朝末年,為躲避戰(zhàn)亂,宮廷花匠洪誠、洪詩兄弟遷居于此,聚族而居,以姓定名曰洪川。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洪氏宗祠(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群峰參天的地理位置為盆景植物的生長及樹樁的培育提供了優(yōu)越的場所,那時的村人就開始種植梅花,唐朝宮廷的盆景栽培技藝也在這崇山峻嶺中生根。千年以來,村民世代以培植盆景為生,不斷傳承發(fā)展,形成了如今的徽派盆景。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徽派盆景(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派盆景風格多樣,有斜干式、懸崖式、游龍式等,布局精巧,以小見大。越往村里走,路邊的山坡上滿是做盆景的苗木,有的正在蓄枝,有的連盆埋在地下。層層疊疊的盆景充斥房前屋后,排列整齊,錯落有致。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徽派盆景(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游走于村中小道之間,一棟棟徽派建筑鱗次櫛比,家家戶戶都有個藏著春意的院子,布景各異,花木繁盛,一戶庭院就能窺見一處春景。剛淋過水的矮松盆景,白色遒勁的枝干彎曲成海上的航船,青翠的松針緊湊成高揚的風帆,水珠涓滴在簇簇松針尖上,圓潤的晶瑩倒映著小院蓬勃的一角,好似要將這一刻的春日清新偷偷珍藏。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徽派盆景(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這個時節(jié),梅花盆景開得頗多。而最能代表徽派盆景藝術(shù)特色的是徽梅,又名龍樁:梅樹枝干從基部到頂部蟠曲呈“S”形,似游龍破土而出,蜿蜒直上,顯得粗獷又神秘,枝頭的花苞還未完全開放,零零星星掛在枝頭,輕靈飄逸。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梅花盆景(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盆景是“具體而微”的藝術(shù),時光賦予了自然的魅力,而一雙巧手,更讓其產(chǎn)生玩味不盡的造化機趣。賣花漁村共有3位徽派盆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12位省級非遺傳承人,他們通過不斷打磨雕琢,于盆具之內(nèi),創(chuàng)造了一片活潑生機的天地,令人心神澹蕩。
黃山市歙縣賣花漁村徽梅盆景(組圖)(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縈繞鼻尖的清冽梅香讓人流連忘返,新鮮爽口的春味,同樣不可辜負。食過春筍,方知春之味,喚醒春“鮮”的,應(yīng)是一道清香四溢的“問政山貢筍”。“筍出徽州六邑,以問政山者味尤佳”,其筍籜紅肉白,質(zhì)地脆嫩。清晨時節(jié),于蒼翠欲滴的竹林深處掘出破土的春筍,剝盡筍殼,煮于鍋中,以慢火清燉,加以香腸、香菇等增香,食于口中,鮮美無渣,舌尖迸發(fā)出春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皖美好味道”問政山貢筍(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傳承,毛豆腐的香味依然飄散在徽州的大街小巷,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泡豆、燒漿、點腐……幾十道復(fù)雜而嚴謹?shù)墓ば蚝,以油煎至兩面金黃,再刷上辣椒醬,撒上蔥花、洋蔥,小小方塊里,方能孕育出咸鮮微辣、外脆里嫩的美味。
“皖美好味道”徽州毛豆腐(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這個春天,向春而行,鉆進處處皆景的賣花漁村,漫步在云蒸霞蔚的萬畝梅林,品味徽州千年的色香與精髓,與美好撞個滿懷吧!
文/李進